編輯:新農人
保存完好、古風猶存的明清古村落周家大院
不久前,到湖南永州采訪,當地人都推薦我去干巖頭村,看看村中的周家大院——古宅已近600年,居住著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后人。
古村古宅今如何?帶著好奇,記者來到富家橋鎮(zhèn)干巖頭村。撲面一大片黃燦燦的油菜花正開得熱鬧。離花田一箭之地,一片明清建筑風格的院落漸次排開,展露出一種悠悠然、穩(wěn)當當的氣度。
在大院的入口,村人熱心地向我介紹起大院的歷史:自周敦頤17世孫周佐遷徙至此,周氏子孫前后相繼近600年聚居此處,形成六個院落。老院子、紅門樓、黑門樓肇建于明,新院子、子巖府、四大家院則興起于清。直到現在,生于斯長于斯的,依然是周氏子孫。算起來,已傳承近30代。
大院已被列為國保級單位,但200余戶人家仍然生活在大院里。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,這里依然延續(xù)著數百年的傳統(tǒng)——男人們操持著水田,女人們都是家務事的行家里手;見有外人入村,會帶著好客古風,招呼你入家坐坐。
每隔一段時間,村上的老人們都會到祖堂屋里照看一番,那里供奉著先祖的牌位和畫像。面對著世居的祖屋,老人周明時如數家珍:老院子為創(chuàng)基始祖周佐所造,靠的是操持造紙生意積累的家業(yè);紅門樓是得中進士、擔任南京戶部尚書的周希圣所建;新院子建造的資財是爺孫幾代且耕且商,逐步擴建而來。
家大院飽經幾百年風雨剝蝕仍然古風猶存
院落,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榮光——供子嗣居住,也供后人汲取精神的力量。
游目所見皆蓮花——在石門墩、柱礎、門當、窗欞或是卵石鋪就的地面上,姿態(tài)萬千。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凈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?!鼻昵暗摹稅凵徴f》,在大院的雕飾上,喚起歷史的回響。
“菊之愛,陶后鮮有聞。蓮之愛,同予者何人?”濂溪先生周敦頤發(fā)出的嚶鳴之呼,伴隨周家子嗣對于君子之蓮的守望,在千百年歲月蹁躚中落地生根。